2007年10月7日 星期日

莫高窟(六之五)

斯坦因想著那道士平時的羞赧﹑修復佛寺所表現的赤忱﹑還有拒絕他金錢時突然展現的勇氣。一個湖北農民﹐到這戈壁灘﹐就算是為了討生活﹐多少也得有著唐三藏那樣不畏冒險的宗教精神。玄奘。是的。斯坦因一直將玄奘視為自己的導師(PatronSaint﹐Hopkirk﹐p163)。貞觀年間﹐玄奘違抗唐太宗的命令﹐為了佛經翻譯上的爭論﹐穿越戈壁﹐赴天竺取經。而斯坦因則是相反的方向﹐到中亞發掘古蹟。他們相隔一千三百年﹐可是卻經歷了相同的聖境。


那佇立在甘達拉的巴米揚大佛﹐玄奘說「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耀,寶飾煥爛」﹐雖然附近已無人煙﹐但一樣照耀著在中亞探險的斯坦因。撒馬爾干﹐這個連道教丘處機都曾駐足的城市﹐成了玄奘和斯坦因旅行的樞紐﹐絲路在此﹐一分為二﹕主幹線通往東羅馬帝國﹐南線抵達印度。玄奘在此看到了中亞天山的神駒﹐斯坦因則在此處﹐從西伯利亞鐵路的火車下車。即使二十世紀初﹐旅行條件是玄奘無法相比的﹐但斯坦因也數度瀕臨死亡。他們也許有不一樣的目的﹐但卻有著一樣的宗教性的信念。至於印度﹐那就更不用說了﹕那是玄奘的終點﹐卻是斯坦因的起點。

「上回冒犯了道長﹐實在是我們的無知。」透過蔣孝琬的翻譯﹐斯坦因開始進行說服﹐「道長有所不知﹐這次我來到中國﹐和我所敬重的玄奘大師﹐到印度取經的目的﹐如出一轍。」

斯坦因對於引用玄奘的故事所能發揮的效果﹐一點把握也沒有。他注意著王道士的反應﹐看到王道士在聽到玄奘時神情顯得特別專注﹐才繼續說﹐

「當年玄奘到印度﹐不畏艱難﹐為的是將沒有傳到中國的佛經帶回中國。而我則是要將在中國散落的佛經﹐送到這些佛經所來之地供奉。」斯坦因繼續說﹐

「道長﹐您想﹐我如果不是為了這個神聖的目的﹐用得著循著玄奘大師的腳步﹐跋山涉水﹐經過無數寸草不生﹑荒無人煙的沙漠高山﹐來到這兒嗎﹖玄奘當時經過的許多聖地﹐如今早就無人可及了﹐可是﹐我還是無所畏懼地到那些地方參拜。」

「想不到斯大人您對玄奘還那麼了解。」王道士確實甚為驚訝﹐不僅因為這外國人知道玄奘﹐而且王圓籙正好就是將玄奘奉為此地的保護神衹。一千四百年前的玄奘﹐不僅是中國的高僧﹐也是世界性的探險家﹐甚至成了絲路上的守護神﹐一如觀音守護著玄奘度過重重困厄。王圓籙從湖北過來﹐在這荒山野地﹐他的心情和境遇﹐也真的只有玄奘可以在那星空之下﹐傳送亙古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