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5日 星期六

國會山莊

美國的國會山莊做為世界的政治樞紐﹐想必是無須多言了。它那顯著的圓頂﹐幾乎成了民主的象徵。從一八○○年起﹐它一直是美國的立法機關﹐是總統就職地點﹐也是總統宣讀國情諮文的地方。

國會的主體建築是由桑頓博士(Dr. William Thornton)設計﹐一七九三年由華盛頓破土開工。一八○○年﹐美國政府由費城(Philadelphia)遷來華府﹐國會正式啟用。

國會最惹人注目的就是它的圓頂﹐圓頂之下則是大廳﹐高六十公尺﹐周圍裝飾著描寫美國歷史的巨幅油畫。其中一幅是美國革命戰爭結束之後﹑一七八一年十月十九日在約克鎮(Yorktown)的受降儀式。在英國人眼中﹐美國人是殖民地的次等國民。當時的美國沒有一個像樣的都市﹑也沒有貴族階級。美國人在華盛頓的領導打贏這場戰爭﹐軍事成員全是臨時拼湊﹑乃至於將領多是販夫走卒﹐而靠的是不光彩的游擊戰法。所以﹐英軍統帥克恩渥里(Cornwallis)稱病不出席﹐而由副統帥歐哈爾(O'Hara)代表。華盛頓見狀﹐就讓他的副統帥﹐林肯(Benjamin Lincoln﹐不是南北戰爭時的總統林肯)受降。林肯在畫的中央﹐騎著一匹白馬﹐大顯雄風﹔而歐哈爾則徒步在側﹐恭敬受命﹔華盛頓則在林肯後方﹐冷眼旁觀。林肯將軍就在一年多前﹐在南卡羅來納州查里斯頓戰敗投降英軍﹐如今成為受降代表﹐華盛頓確實也是嘲弄的能手。

圓頂的頂端﹐和許多歐洲建築一樣﹐有著洛可可(Racoco)風格的油畫。歐洲的宮廷教堂﹐圓頂莫不是榮耀耶穌或歌頌皇室的繪畫。只是美國革命是民主之始﹐所以這兩種繪畫主體都不予採用﹐但卻又不能不遵循傳統。於是﹐畫家布魯米第(Constantino Brumidi)畫了題為「聖哉華盛頓」(Apotheosis of George Washington)的巨幅油畫﹐中心主題就是歌頌華盛頓。畫裡﹐華盛頓位於中心位置﹐左邊是自由女神﹐右邊則是吹著號角的名譽天使。十三位翩翩女子和這三個人物形成一個半圓﹐象徵獨立時期的十三州。在這之外還有一圓圈﹐分為六群神衹﹐掌管農事﹑藝術與科學﹑商業﹑戰爭﹑機工﹑海洋。

美國國會最初開會的地點是在圓形大廳的南方﹐現在這間兩層樓高的半圓房間﹐成了美國的國家雕像廳(National Statuary Hall)。美國五十個州各自完成屬於該州的雕像﹐送來此處永久展出。這五十個州除了少數幾個以政治人物為樣板外﹐都是該州出生的﹑對世界有貢獻﹑或象徵性的人物。譬如夏威夷州所雕的是夏威夷國的國王﹑傳說中的勇士卡美哈美哈(King Kamehameha I)。美國南北戰爭南方戰敗﹐但南方數州始終仍然以戰爭的領袖人物為傲。密西西比州放的是當時南方總統戴維斯(Jefferson Davis)﹐而維吉尼亞州則是南軍統帥羅拔李(Robert E. Lee)。

美國國會不僅是建築上的傑作﹐它更代表了美國的民主制度﹐而民主制度﹐則是這個國家帶給現代人類的最大貢獻。如果專制時代的建築不無表現帝王貴族的氣派﹐那麼國會山莊﹐不僅是民主制度的運作中心﹐它的壯麗巍峨﹐無疑地是尊奉民主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