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4日 星期三

敦巴頓橡園和希爾伍德博物館 Dumbarton Oaks and Hillwood Museum

在華府的西北方是一個世外桃源的小鎮—喬治城﹐而倘若沒有喬治城大學﹐這小鎮大概也不會吸引任何外人注意﹐更不要提附近的敦巴頓橡園希爾伍德博物館。然而﹐敦巴頓橡園是聯合國憲章的誕生地﹐希爾伍德博物館則有豐富的俄羅斯藝術收藏。它們的價值不容忽視。

對於歷史有著感情的人﹐對敦巴頓橡園應該是最有興趣的。一九四四年的八月﹐二次大戰的結束已有眉目﹐中美英蘇四國認為有必要在戰後成立一個國際性的組織﹐於是在該年的八月到十月之間﹐就在敦巴頓橡園舉行一連串的會議﹐商討這個未來的國際組織種種細節問題。如大家所知﹐這個組織就是後來的聯合國。

一九四四年八月廿一日﹐美英蘇三國開始在敦巴頓橡園集會。中國雖然在羅斯福總統的堅持之下﹐成為四強之一﹐但是英國和蘇聯卻始終不樂意中國和它們平起平坐。二次大戰之始﹐中國即為四大戰區之一﹐然而﹐英國﹑蘇聯﹑還有美國的左派人士﹐始終蓄意輕視中國戰區的重要性。譬如說哈佛大學著名的漢學家﹑桃李滿天下的費正清(John K. Fairbank)就說﹐大戰開始﹐中國政府根本就沒有在抗日。費正清的觀點如今早已被史家所認﹐是他個人學閥作風下的囈語﹐不足為訓。但類似輕忽中國抗日的言論﹐在當初卻始終籠罩在華府和其他國家政治圈裡。一九四三年十月﹐美英蘇三國的外長在莫斯科集會﹐開始商討戰後重建的問題﹐會後發表聲明。在羅斯福的堅持下﹐莫斯科會議的聲明包括了中國﹐所以就成了四強宣言(Joint 4-Power Declaration)。蘇聯和英國對此十分不甘。蘇聯害怕和中國發表共同宣言會導致日本對蘇聯遠東地區的入侵。而英國則始終認為中國是豬尾巴﹐不屑與之為伍。到了十一月底﹐開羅會議舉行﹐中美英蘇四國領袖集會﹐中國才能夠在世界外交舞台上和其他三國平起平坐。然而﹐正是這開羅會議﹐導致羅斯福總統開始對中國的支持無能為力。歷史學家公認﹐開羅會議是中美關係江河日下的濫觴。所以﹐敦巴頓橡園集會討論戰後國際組織問題﹐中國竟然不在受邀之列。一直到蘇聯態度軟化﹑美國堅持﹐中國才可以參與討論。不過蘇聯堅持不與中國政府溝通﹐所以會議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由美英蘇三國討論﹐在第二階段才輪到中國和美英兩國會談。當時美國代表是斯特提尼厄(Edward Stettinius)﹐英國是卡朵甘(Alexander Cadogan)﹐蘇聯為葛羅米柯(Andrei Gromyko)﹐而中國代表則是著名的外交家﹑當時的英國大使顧維鈞(Vi Kyuin Wellington Koo )。

敦巴頓橡園會議之後﹐發表了提案﹐基本上奠定了之後聯合國憲章的基礎。提案已經明確地規定了聯合國的目的﹑組織章程﹑和會員權利義務。其中第六章為安全理事會﹐規定美利堅合眾國﹑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王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中華民國﹑還有法國﹐享有永久席次。(Representativ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the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in due course, France, should have permanent seats. )一九七一年中華民國的席次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但憲章的名稱並未更改。

與其說橡園會議是四強合作的結果﹐不如說是美英蘇三國權力的角逐和妥協。其中蘇聯始終和美國作對﹐而英國居中﹑態度模棱兩可。這也是為什麼美國那麼希望中國參與國際討論的原因之一﹐因為當時的中國政府始終和美國立場一致﹐但中國國力衰微﹐大戰期間甚至如同一個十九世紀的國家﹐加入討論﹐只是聊備一格罷了。其中最好的例子就是四強對於人權問題的看法。美國首先提出人權成為聯合國憲章的可能性﹐但是馬上被蘇聯代表否決。葛羅米柯認為﹐人權問題和聯合國的主要工作沒有關聯。不過這個問題卻被中國代表顧維鈞再度強調﹐而且同時將人權平等的觀念普及到種族平等。然而﹐蘇聯和英國代表對顧維鈞的提議﹐毫無保留地拒絕﹐美國見狀﹐也無法繼續堅持。

另外一個表現大國之間權力角逐的例子是否決權(Veto)問題。美國為了自身的利益﹐並不希望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擁有否決權﹐但蘇聯對此卻是十分堅持。最後美國讓步﹐但是堅持如果是對常任理事國本身的討論﹐否決權不可使用。美國的本意也許是針對蘇聯﹐但是眾所周知﹐一九四九年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為中國大陸的主權政府﹐聯合國自此年年討論中華民國的會員問題。而因為這是對中華民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的討論﹐所以它無法使用否決權。終於在一九七一年﹐這常任理事國的席次由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而台灣的中華民國由世界的四強之一﹐成為一個蕞爾小邦﹐世界孤兒。

敦巴頓橡園今天已經成了哈佛大學的博物館﹐也是研究拜占庭文化和哥倫布之前美洲文化的重鎮。當初橡園會議的一切﹐均已蕩然無存。四強之一的蘇聯已經解體﹔英國地位已無足輕重﹐成了美國的應聲蟲﹔而中華民國﹐不用多說﹐早已失去大陸江山﹐乃至於還能夠存在多久也不知所以。歷史的滄海桑田﹐如電如霧﹐如夢幻泡影﹐我們後人﹐只有任憑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吧。

華府另外還有一個雙橡園(Twin Oaks)﹐在一九七六年之前是中華民國的大使館。雙橡園經歷了無數中美﹑還有世界外交的折衝撙阻﹐自然也應該是對歷史充滿感情的人嚮往一看的景點。不過﹐今天的雙橡園已經從過去的風雲會場﹐成了媚俗政權痞子外交的傳達兵﹐看了不如不看。